八、九十年代的中国街头,摩托车是比小轿车更耀眼的存在。那时谁家有辆“嘉陵”、“幸福”,能在街坊邻里间赚足羡慕;若骑的是“本田”、“铃木”,那绝对是整条街的焦点。但在那个摩托车百花齐放的年代,有几款车却像藏在深巷的好酒——性能过硬、名头响亮,却因种种原因没能普及,见过的已是“老炮”,骑过的才算真正的玩车界大哥。今天就来盘点这6款“稀罕物”,看看你能认出几辆?
一、铃木王中王:性能王者,却成“空中楼阁”
提起“铃木王”,老骑手们都不陌生。那款GS125凭借皮实耐造的特性,在八九十年代横扫大江南北,甚至成了国内厂家争相仿制的模板。但很少有人知道,铃木还出过一款“王中王”,比普通铃木王性能强出一大截,却最终成了昙花一现的稀缺品。
这款车搭载了改良版单缸四冲程发动机,排量125cc,最大功率比普通铃木王高出1.5马力,在当时的国道上轻松跑到100公里/小时——要知道,那会儿多数摩托车极速也就80公里,这速度简直是“贴地飞行”。更扎眼的是它的外观:棱角分明的油箱、流线型导流罩、双色拼接的车身,在满街“方头方脑”的摩托中,活像穿西装的赛车手,激进得有些“不合时宜”。
可它的“硬伤”也很明显:价格。普通铃木王要价近万元,而王中王标价1.5万——这在八十年代末,相当于一个双职工家庭三四年的总收入。普通人买摩托车是为了拉货、代步,花这么多钱买辆“跑不快的赛车”,显然不现实。就算是“先富起来”的个体户,也更愿意选排场更大的“本田金翼”。所以这款车最终只在少数城市的摩托车行短暂出现过,见过实车的人屈指可数,骑过的更是凤毛麟角。
二、嘉陵本田70蓝色款:红色海洋里的“异类”
嘉陵本田70绝对是八九十年代的“国民神车”。它车身轻巧、油耗极低(百公里不到2升),载着一家三口走亲戚、拉着百斤货物跑集市都不在话下,红遍大江南北的程度,堪比今天的电动车。但多数人印象里的嘉陵70,都是一身亮眼的“中国红”——那是厂家主推的颜色,喜庆、耐脏,还符合当时“结婚陪嫁一辆红摩托”的民俗。
可很少有人知道,嘉陵本田70其实出过蓝色款。那种蓝不是扎眼的亮蓝,而是带着点灰调的“邮电蓝”,低调又显质感。按说蓝色更中性,男女都能骑,理应比红色更百搭,但现实却是:九十年代跑遍大半个中国,能见到蓝色嘉陵70的概率,比撞见“凤凰牌”二八大杠的金色链条还低。
为啥蓝色款这么稀缺?老骑手们推测有两个原因:一是生产批次极少。据说蓝色款只在1992-1993年小规模生产过,当时厂家觉得红色更符合大众审美,蓝色只是“试水”,销量不佳就很快停产了;二是民间偏好。那会儿摩托车不仅是工具,更是“面子”,红色寓意“红火”,蓝色在部分地区被认为“不吉利”(谐音“难”),就算有货,老百姓也更愿意多等两个月买红色款。如今偶尔在摩托车收藏市场见到蓝色嘉陵70,车况稍好的就能卖到上万元,比同款红色车贵出一倍还多。
三、东德依法150:带着“钢铁洪流”气质的稀有品
“依法”这个牌子,八九十年代的卡车司机几乎无人不晓。东德生产的依法卡车,凭借皮实的底盘和强劲的柴油发动机,曾是国内运输业的主力,在城乡公路上跑起来“突突突”的声响老远就能听见。但很少有人知道,这个以卡车闻名的品牌,还造过摩托车,并且在八十年代悄悄进入过中国。
依法150摩托车,完全继承了东德工业的“硬核”气质:车身是厚厚的钢板冲压而成,比同期的日系车重了近30斤;发动机是单缸两冲程,启动时得先踩三四下“预热”,轰鸣声像小拖拉机;座椅是硬邦邦的人造革,长途骑行能把屁股颠得发麻。但它的优点也很突出:车架是实心钢管焊接,撞上个小石子、碾过个坑洼,车身纹丝不动;油箱容量高达15升,加满油能从县城跑到地区首府不加油,这在加油站稀少的八十年代,简直是“续航王者”。
可这款车为啥没能普及?关键在“生不逢时”。依法150进入中国的八十年代初,多数人还在为“三大件”(手表、自行车、缝纫机)奋斗,买辆自行车都得凭票,摩托车更是“奢侈品中的奢侈品”。那会儿能买得起摩托车的,要么是国营单位的“供销科”,要么是做长途贩运的“倒爷”,但他们更青睐速度更快的日系车。等到九十年代普通人买得起摩托车时,东德已经解体,依法摩托车早已停产,配件都成了稀罕物。如今能见到的依法150,多半是收藏家用卡车零件“拼凑”出来的,真正的原厂车,全国恐怕不超过50辆。
四、雅马哈RX125:原型车不如“仿品”火的尴尬
提起“南方125”、“洪都125”,九十年代玩过摩托车的人都有印象。这两款车凭借强劲的动力(两冲程发动机,加速时能“翘头”)和炫酷的造型(流线型油箱、分离式车把),成了年轻人追捧的“街车之王”。但很少有人知道,它们其实是雅马哈RX125的“中国版”——而作为原型车的雅马哈RX125,在国内却成了“小众中的小众”。
雅马哈RX125在东南亚市场其实很火,1985年引入国内时,厂家本想靠它打开高端市场。但现实给了一记闷棍:原型车定价高达1.8万元,比“南方125”贵出6000多块;更麻烦的是配件,火花塞、活塞环这些易损件都得从日本进口,坏了不仅得等一两个月,价格还死贵(一个原厂火花塞能买三斤猪肉)。
反观合资的“南方125”、“洪都125”,虽然发动机技术源自RX125,但配件全是国产,换个零件花几块钱就能在路边修车摊搞定,价格也降到了1.2万元左右。年轻人想要“速度与激情”,买合资车性价比更高;真有实力买进口车的,又更倾向于选四冲程的本田CB系列。所以雅马哈RX125原型车在国内的销量,连合资款的零头都不到,九十年代末就彻底退出了市场。如今在二手车市场,能找到一辆能正常启动的原型RX125,比找辆“长江750”边三轮还难。
五、本田CBX125F:性能过剩的“公路战斗机”
九十年代初,本田在国内推出的CBX125F,绝对是“技术过剩”的代表。那会儿多数摩托车还是两气门发动机,它已经用上了四气门单缸引擎;别人还是单顶置凸轮轴,它直接上了双顶置凸轮轴——这些配置,在当时的125cc级别里,相当于给家用车装了赛车发动机。
实际骑起来,CBX125F的表现也确实“暴躁”:轻轻拧动油门,车身就能猛地窜出去,0-60公里加速比普通125cc车快近2秒;就算满载两个人,爬坡时动力也毫不含糊。但问题是,八九十年代的中国公路,哪有它施展的空间?多数县城到乡镇还是土路,坑洼不平,最快只能跑40公里;城里的柏油路也窄,红绿灯又多,根本用不上这么强的爆发力。
更关键的是价格。CBX125F售价2.3万元,相当于当时北京二环里一平米的房价(那会儿北京房价也就2000-3000元/平)。普通人买它,就像现在花50万买辆赛车上下班,纯属“有钱烧的”。所以这款车最终只卖给了少数“性能控”——比如摩托车俱乐部的老板、专业赛道的试车手。据说1993年全国销量不足300辆,如今能保存下来的,几乎都成了摩托车博物馆的展品。
六、川崎AR125:小众品牌里的“孤勇者”
川崎在八九十年代的国内摩托车市场,一直是“非主流”的存在。比起本田、铃木的“亲民”,雅马哈的“洋气”,川崎总带着点“桀骜不驯”:要么是排量超250cc的大太子(不适合国内路况),要么是设计激进的运动款(不符合代步需求)。AR125算是它少有的“接地气”尝试,却依然没能摆脱“小众”的命运。
AR125的优点很突出:水冷发动机(当时多数是风冷),长途骑行不易过热;六速变速箱(多数125cc是五速),高速巡航更省油;车身设计紧凑,穿梭在县城的窄巷里灵活得像自行车。但它的短板也很致命:川崎在国内的售后网点太少,除了北京、上海等大城市,小地方坏了都找不到会修的师傅;而且它的发动机调试偏“竞技”,怠速不稳,新手很难驾驭,必须得是老骑手才能“驯服”。
更重要的是,九十年代国内摩托车的主流需求是“皮实、便宜、好修”,川崎AR125虽然性能不错,但价格比铃木GS125还贵2000块,配件又得进口,普通人显然不会为“小众”买单。就算是玩车的,也更愿意选认知度高的本田、雅马哈。所以这款车在国内的保有量,比同期的“哈雷883”还少,如今在路上见到一辆,骑它的十有八九是玩了二三十年摩托车的“老炮儿”。
这六款摩托车,就像八九十年代的“时光碎片”。它们的稀缺,有的是因为价格太贵,有的是因为生不逢时,有的是因为不符合大众需求,但都共同见证了那个“摩托车比汽车金贵”的年代。如今街头的电动车呼啸而过,偶尔见到一辆复古摩托车驶过,总会让人想起:当年能骑上这些稀缺车型的人,不仅得有实力,更得有“敢为人先”的魄力!这大概就是“大哥”的底气吧。